一是我国农药残留监控技术急需更新换代,实现“弯道超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是重拳治理高剧毒和禁用农药;三是建议加强农药大残留限量和每日允许摄入量标准的研究制定,使这些与民众健康相关的重要标准研究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肩”;四是建议创建“国家农药残留监控研究实验室”和“国家农药残留基础大数据库”为全面治理农药残留污染提供技术支撑;五是建议国家将这项研究的“产品”——各类农药残留报告纳入各级政府购买计划,使之尽快在全国各省市转化成生产力,在我国农药残留污染治理攻坚战中发挥重大作用。
孙宝国院士:多学科交融促食业颠覆性创新
“我国食品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大食品时代已经来临,以‘大规模、大业态、大市场、大龙头、大集群、大安全、大品牌、大科技’为特征的发展趋势日渐显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在作“我国食品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报告时提出的观点。
孙宝国指出,加快实现食品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由食品大国向食品强国迈进,成为当代食品人的首要任务。他从食品加工与制造、食品生物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智能装备、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储藏包装物流和食品前沿交叉等7个方面全面分析了食品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创新驱动食品产业发展成为国家战略;食品产业原始创新成为研究热点;全链条交叉融合创新发展正成为食品产业创新发展新模式;工业4.0&智能制造助力食品智能装备创新。
“食品是高技术产业,食品界要学会凝练食品高新技术。”孙宝国强调说,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都与食品产业紧密关联: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例如,白酒的酒体设计也正在从人工勾调向人工智能设计的目标进发。
对于食品学科如何实现革命性创新,孙宝国院士认为,“一定要走出去,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
吴清平: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防控是食安重大需求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防控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在作“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应用”的报告时呼吁。
吴清平指出,微生物危害是食品安全的主要威胁。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物中毒占食源性疾病50%以上。数据显示,每年因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品腐败变质,约占食品产值的10%,损失巨大。
长期致力于食品微生物安全监测和控制技术及相关基础研究的吴清平院指出,我国食品微生物安全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风险不明,导致许多重大隐患未及时发现;缺乏共性关键技术保障体系,造成重大事故不断;重点行业亟待建立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及工艺。
在吴清平看来,食源性致病菌的科学大数据库的构建,是目前产业面临的一个痛点,同时也是研究热点。
谈到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监测与控制新技术,吴清平表示,目前,已探明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分布规律、风险水平,并初步建立中国食源性致病菌风险识别数据库。这为国家食品微生物安全标准制定,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同时,建立起我国大和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资源库,保藏菌种30000株以上。
谈及我国未来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防控工作展望,吴清平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一是优化和构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数据库;二是挖掘基于全基因组和代谢组技术的新检测靶点;三是加快研发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四是研究基于信号通路阻断的高效防控技术。“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食品生产企业先入为主,建立相关数据库,并参与研发上述相关技术,为保障食品安全共同努力。”吴清平如是说。
陈坚:我国食品科技由‘跟跑、伴跑、领跑’向‘领跑’转变